如果说岛内政坛最近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新闻,那一定是民进党在这场声势浩大的罢免行动中遭遇了“0比25”的惨烈失利。你没看错,原本信心满满、誓言要拔掉10席国民党“立委”的绿营,不仅一个都没能撼动,还把自己推上了风口浪尖。这一幕,对于关注台湾政治的人来说,无疑像是一记重锤——到底哪里出了问题?赖清德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误判?
回头看看事件经过,其实端倪早已显现。7月25日深夜,台风刚刚肆虐南部城市,许多家庭还在为灾后重建焦头烂额时,高层却仍沉浸在罢免动员的激情里。据说那晚赖清德还乐观地认为至少能拉下10名蓝营“立委”。但现实很快给他泼了一盆冷水:24名国民党籍“立委”以及新竹市长高虹安全数过关,没有一人被拉下马。结果出来的一刻,不少网友直呼:“这是史无前例的大溃败!”甚至有岛内媒体调侃,“绿营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”。

为什么会这样?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社会情绪的反弹。在台南、嘉义等地受灾严重的时候,大多数普通百姓最关心的是家园和生计,而不是谁坐在议会里。当权者选择这个节骨眼强推政治斗争,自然激起众怒。有网友留言:“救命比选举重要,这点常识都没有?”还有人质问:“你们真以为大家愿意陪着玩这种政治游戏吗?”从网络到街头,从菜市场到社交平台,对罢免的不满声量迅速放大。
更雪上加霜的是,一些行政部门负责人因支持大罢免而被点名要求下台,比如卓荣泰和郭智辉,这种做法只让群众更加反感。一位媒体评论员直言不讳:“搞得好像官员不是为老百姓服务,而是成天琢磨怎么保住自家阵营。”事实证明,当决策脱离社会现实,只剩下派系算计时,很容易招致集体抵制。

再来看看内部声音。前领导人陈水扁就表现得颇有戏剧性。一开始,他接受采访时其实话里带刺,并不赞同这场罢免闹剧,但很快又因为绿营侧翼网络围攻,被迫改口支持。他随后发文鼓励大家不要气馁,要坚强爬起来重新出发。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这番表态更多是无奈之举,因为他与赖清德之间早有旧怨。例如2019年赖曾承诺若当选将特赦陈水扁,但事后不仅食言,还制定新规堵死陈致中的从政路。这些恩怨纠葛,让外界普遍怀疑:陈水扁是真的支持吗?还是借机表达对现任的不满?

蔡英文也出面喊话,希望同志继续团结支持赖清德。但细品她的话语,又仿佛是在暗示失败责任需要有人承担。不禁让人联想到过去两次县市长选举失利,她本人都会主动辞去主席职位,以示负责。而这一次,面对惨败局面,如果无人担责,只怕难以平息基层愤懑。有分析人士指出,此役之后绿营各派系必然蠢蠢欲动,一场新的权力洗牌或许已经悄然酝酿。

归根结底,这次失败并非偶然,更不是简单的数据游戏可以掩盖的问题。从社会氛围到基层诉求,从内部矛盾到领导人的判断失误,每个环节都有值得深思之处。如果执政者只顾算计对手,却忽视了普通人的真实感受,那么再精密的布局也可能瞬间崩塌。现在问题来了:经历这一轮教训之后,有没有哪位领袖能够真正听见人民心声,把注意力转回治理和服务本身?或许答案,就藏在人们越来越响亮的质问声中……
转自:湖州招聘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