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大家注意到没有,时不时便有人在网上发布“领导”简历,内容多为公开信息的复制粘贴,却往往能收获极高的流量。
这些内容看似平淡无奇,却屡屡在发布后不久,被点名的领导就官宣落马,确实令人咋舌,俨然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反腐风向标。
比如,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6月25日消息,海南省委常委、秘书长倪强涉嫌严重违纪违法,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。同一天,海南省纪委监委发布消息,省市场监督管理局、省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、局长铁刚涉嫌严重违纪违法,目前正接受海南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。其实,在之前的一天,已经有人在网上发这两个人的简历了。

腾讯新闻推送截图
从表面看,这些简历发布行为游走在规则的边缘地带。它们不造谣、不传谣,只是将公开信息重新排列组合;不加评论、不添油加醋,却通过时间节点的选择和特定人物的聚焦,传递出意味深长的信号。这种“点到为止”的表达方式,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网络语言,用公开信息说不能公开的话,用客观陈述表达主观判断。
在我看来,这种行为的保险性恰恰是其生命力所在。对自媒体而言,这是一场近乎零风险的赌博。猜中了,收获流量与声誉;猜错了,也不过是帮领导做了次免费宣传。这种不对称的风险收益结构,使得简历发布成为某些自媒体人眼中的完美流量密码。

而更深层的原因是,这种现象反映了公众对反腐信息的高度敏感与强烈需求。当正规渠道的信息发布存在时滞时,民间便会自发形成各种预测机制,填补信息真空。简历发布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关注,正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公众对“下一个是谁”的好奇。
然而,这种“简历预言”现象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。一方面,它可能导致“流弹误伤”,使一些廉洁干部无辜陷入舆论漩涡。另一方面,过度依赖这种预言可能模糊了反腐的严肃性,将其异化为一场全民竞猜游戏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如果这种现象被某些别有用心者利用,可能演变为打击异己的工具,破坏政治生态。
所以,与我而言,我并不推崇这种行为方式,但,好像谁也不能拿它怎么样。
从法律层面而言,很难将其界定为违法信息。官方管理机构面对这种情况,往往陷入两难境地。若不加以管控,这种带有“预言”性质的发布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舆论风波;若进行管控,又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,难以采取有效的措施。这种“擦边球”式的操作,让自媒体在规则的边缘游走,巧妙地规避了潜在的风险,却也给网络空间的秩序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。
“不怕天不怕地,就怕网上发简历”这一现象,是自媒体时代的一个缩影,是封锁与突破的斗智斗勇。要怎么对待呢?我也没什么好办法。
从来,群众的智慧都是无穷的,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,如何将这种民间智慧转化为制度性力量,如何构建更加开放、规范的监督环境,是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。毕竟,反腐不应当只依靠预言。
转自:湖州招聘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