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记者走基层】
零工等活儿不再蹲马路
青龙为灵活就业者打造“暖心港湾”
8月20日早上8点,在青龙满族自治县零工市场,58岁的吕国军正坐在休息区喝着热水,查看手机平台推送的电工岗位提醒。曾在青龙县城路口蹲守了15年的他,如今每天到零工市场“上班”已成习惯。“以前在马路边风吹日晒,找活计全靠碰运气,现在坐在屋里等通知,上个月还通过手机平台学了家电维修技术,多了一项增收技能。”吕国军的话道出了青龙零工群体的共同感受。
今年1月,青龙零工市场正式运营。在这个300平方米的空间里,综合服务区、生活服务区、岗位对接区划分清晰。从求职登记到技能培训,从法律咨询到饮水充电,全方位服务让灵活就业者有了“暖心港湾”。这一切的背后,是当地政府打破部门壁垒,整合县人社局、县委人才办、县总工会等多方资源共建的就业服务驿站,实现用工精准对接、信息共享,让零工等活儿不再蹲马路。
在岗位对接区,21岁的谢建华正与酒店负责人协商工资事宜。因暑期工作变动,他提前离职,酒店打算扣除其部分工资。得知情况后,零工市场负责人迅速介入协调,使得酒店放弃了以前的打算。“多亏了零工市场的协调,不然辛苦钱就打了水漂。”谢建华感慨道,“零工市场不仅帮我们找工作,遇到问题时还会第一时间为劳动者维权,我们打工人的底气更足了。”据了解,市场设立的劳动维权窗口已成功调解2起纠纷,推广的简易劳动合同范本让零工实现明明白白干活儿,清清楚楚拿钱。
线上服务平台的搭建,更为零工经济插上了数字化翅膀。“零工市场”和“零工到家”两个板块各有侧重:前者整合本地零散用工需求,系统自动匹配岗位;后者专注上门服务,装修、维修等技能型人才按类别入驻,雇主一键呼叫即可对接。42岁的管道疏通工丁建立是平台的常客,他手机里存着近半年的接单记录:“以前骑着电动车各个小区转,现在平台派单,最远的活儿也不过5公里,不但大大缩短找活儿的时间,降低了成本,而且月收入较以前多赚了好几百元。”
为了让更多零工“有技傍身”,市场联合培训机构推出短期技能班。50岁的柴女士从农村来县城打工,参加了两期家政培训后拿到证书,现在和身边姐妹成立了家政团队,每月收入都很稳定。“老师教得细,从擦玻璃到清理家电都有讲究,现在客户点名找我,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。”
截至目前,这样的技能培训已帮助120余名零工提升了收入。从“马路蹲守”到“平台对接”,从“盲目找活”到“技能增收”,运营半年来,青龙零工市场已服务企业118家,求职登记在册人员676人,帮助302人实现稳定就业。随着普惠型意外险、心理疏导等服务的逐步完善,这个小小的零工市场,正成为撬动民生福祉的有力支点,让每一个为生活打拼的人,都能在规范有序的环境中收获稳稳的幸福。
记者:陈引玉
通讯员:陈晓蕾
编辑:张程程
责编:李志财
编审:刘福庆
监审:王勍
转自:湖州招聘网